我們常常會說「我要來準備認真讀書了!」但說這句話的同時,相信大多數人同時參雜了無奈、不情願,甚至痛苦的情緒在其中,而造成這些負面情緒的最大的原因,往往來自於「有壓力」,如前面提到的記不住、念不完、看不懂等等,都是常見的壓力來源。此時如果有一個能力超強的朋友可以來幫你讀書,且他的能力是記憶力超強、念書超快速、理解力超棒,這將會是多令人振奮的事情啊!
事實上,我們每個人都有一個這樣的好朋友,就是我們的大腦,但我們往往忽略了可以請他幫忙讀書這件事。只覺得讀書是我的事,只能靠自己完成,所以會覺得很累,覺得很辛苦。
大腦的能力遠超乎我們的想像,每個人大腦的運算以及容量,都遠遠超過世界上任何一台超級電腦,而且還能隨身攜帶,如果我們不好好利用這個好朋友,實在是莫大的損失!
經過科學的計算,大腦記憶的容量大約可以儲存4700000000本書的內容,且這還只是保守估計。最令人驚訝的是,大腦所有記憶的方式都像電腦一樣!我們都知道,當輸入資訊進電腦時,無論是用手寫輸入、鍵盤輸入、語音輸入或是其他任何的輸入法,一旦輸入就永遠會儲存在硬碟中,而我們的大腦也是如此。
也就是我們對於書本的內容,無論是用眼睛看、用耳朵聽、用嘴巴念,甚或是用盲人專用的觸覺點字,只要輸入到大腦後,就永遠都儲存在大腦的記憶區。雖然從很多年前我就堅信這樣的大腦記憶儲存模式,但直到近期才被麻省理工學院神經迴路遺傳研究中心(Riken-MIT Center for Neural Circuit Genetics)通過實驗證實,所以這並不只是理論,而是科學證實過的事實。
而我很幸運的,在多年前看佛洛伊德的一些相關論述時,推論出這樣的結果,並且深信不已,也才造就了于氏讀書法的誕生。
換言之,其實我們讀書根本就不存在所謂記不記得住的這個問題,因為大部分的人都覺得是自己在讀書,所以都以自己的感覺來確認是不是已經記住。但也就是因為這個確認的動作,讓讀書變得格外辛苦艱難!因為要去做一件事已經是種負擔,還得時時刻刻擔心是不是有做好、有做到,在擔心與確認的同時,無論心理或生理上都是一種消耗,久而久之,就會覺得讀書變得好難、變得好苦。
或許你會問:「既然讀書內容一旦被儲存就不會被消失刪除,那為什麼我讀書的時候,很多內容還是會想不起來?」那是因為,長期記憶分為活躍區與沉默區。簡單的區分方式為:如果你可以經由自主回想而記起的,便是儲存在活躍區的記憶;而沉默區的記憶是無法經由自主回想而記起的。除非在某些特殊的情況,如禪坐、催眠、睡眠等狀態下,部分沉默區的記憶是可以被記起的。長期記憶的沉默區,就如同電腦最深層的資料夾,它一定存在,只是很難被找到!
所謂的記憶,是分為「記」跟「憶」兩個步驟,你以為沒記住的資訊,其實只是找不到它儲存的位置,並不表示沒記住。也就代表,其實我們根本不需要花心思心力去執著自己是否已經記住這件事,而這往往是讀書時痛苦的來源,也是最花精力的部分。所以當你無須去在意是否已經記住時,讀書將會變得很輕鬆,會有更多的時間跟精力去讀更多的書,拿更多的分數。
記憶的另一個部分是憶,也就是「提取資訊」,這才是讀書要著重的部分。一旦能將資訊放置到長期記憶的活躍區,這時便能隨時提取想要的資訊。因此,讀書最大的重點,是將想記住的內容如何放置到大腦長期記憶的活躍區,而不是一直執著在「我是不是已經記住了」這件事上面。讀書時當你知道任何資訊一定都能記得住的時候,自然會有很大的信心,因為最容易打擊信心的事情其實並不存在。至於如何讓資訊放置到長期記憶的活躍區,這就是于氏讀書法最重要也是最有效的部分。
于氏讀書法的三不一要法則,就是讓讀書的內容,以最快最輕鬆的方式,進入長期記憶活躍區的方法。更重要的是,只需要機械化操作,便能讓任何你想記住的資訊進入長期記憶的活躍區。因為是機械化操作,所以就沒有所謂做不做得到的問題,也沒有資質好壞、智商高低的問題。任何人只要使用于氏讀書法的三不一要法則來讀書,就如同擁有了記憶吐司,從此讀書就會像吃吐司一樣輕鬆。
現今的科學已證實,我們所接收的一切外來資訊,皆同步在短期記憶與長期記憶儲存,並非是先有短期記憶才產生長期記憶,短期記憶只能維持很短暫的時間,所以並不是讀書的目標記憶位置。因此,長期記憶的活躍區才是我們儲存讀書資訊的目標區域,但活躍區的記憶還是有可能會隨時間而逐漸轉入沉默區。所以,如何讓讀書內容,更長時間存在於活躍區,也是于氏讀書法的另一個要點。
要如何將讀書資訊儲存在活躍區呢?答案是,震撼與重複。所謂震撼是指當你在接收這個內容的時候,當下的情緒是有特殊波動的!無論這個情緒是正向還是負向,只要是內容或當下情境讓你特別印象深刻,這個資訊便會更容易被儲存在活躍區。舉例來說,當你念到1941年發生珍珠港事件的時候,剛好一顆球砸中你的腦袋,可能這輩子你都不會忘記1941這個數字!但過多過大的情緒起伏對身心都是不健康的,所以,最有效的讀書方法呼之欲出,就是「重複」。但如何重複才能最有效率?如何重複才能最輕鬆沒壓力?這便是在告訴你重複這個答案後,于氏讀書法接著要教給你的。
我曾提出一個長期記憶高樓理論( Theory of long-term memory building ):我們的長期記憶儲存位置就像一棟大樓,而你位在最頂樓,當你輸入資訊時就會將其儲存在大樓的某一層,首次記憶通常會被放置在較低樓層,除非是比較特殊的記憶,就像前面提到的震撼效應,這種記憶會被視為較重要或較特別,所以會存放在較高樓層以方便取用。
因為你就位在最頂樓,所以存放在越高樓層的資訊也就越容易被取用,但資訊被存放的樓層並非是固定不變的,通常會隨著時間而慢慢下降到較低的樓層存放,最終會下降至地下樓層(長期記憶的沉默區)。地下樓層也是有許許多多層,但這座大樓的電梯無法抵達地下樓層,也就是一但進入地下樓層的資訊便無法被取用,但不代表這些資訊不存在了。記住,只要一旦輸入資訊,這些資訊便會永遠存在於這棟大樓之中,當然在某些特殊的狀態下,通往地下樓層的秘密通道可能會被打開,如前面所提的禪坐、催眠、睡眠等狀態。但這些都不是讀書方法的重點,因為你不太可能在考試當中進行禪坐或催眠,更者,如果想在考試當中睡覺,迎接你的可能不是地下樓層,而是一個大大的鴨蛋!
當相同的資訊重複被輸入大腦時,就會被視作是重要資訊,而被存放到較高的樓層。因此,當你每多輸入一次相同資訊的時候,這個資訊就會越接近頂樓,且升高樓層的程度並非是等差級數,而是以等比級數上升。譬如你第一次輸入時可能放置於2樓,當你第五次輸入時,放置的位置可能會提升至2的5次方,也就是32樓而非10樓,當你第七次輸入時將會達到128樓。
所以,輸入資訊次數的多寡,遠比讀書時的認真或專心程度,相對重要太多了。當你非常認真專心,在天時、地利、人和的狀態下讀一遍,或許能讓首次輸入的資訊放置在5樓,但過程會很辛苦,無論是生理或心理,因此讀書的續航力相對會較差,讀書的意願也會較低;但當你花相同時間,輕鬆快速地念過5遍,此時這些內容將能到達32樓,而過程將會很輕鬆。當然,這也關係到稍後會介紹的三不一要法則,當你執行的越徹底,讀書將會越輕鬆,且達到的樓層也能越高。
你可能會問:「如果在非常短的時間內連續念7遍,是不是一樣可以達到128樓?」答案是否定的!根據長期記憶高樓理論,輸入的資訊要穩固儲存到某一樓層是需要運作時間,這個時間大約90分鐘,恰巧與我們睡眠腦波週期時間一致。也就是如果希望能夠達到等比級數提升樓層的讀書效率,建議要在超過90分鐘後讀下一遍,效果最好!也就是資訊尚未穩固在某一樓層的狀態下,強迫它提升到更高樓層的話,提升的速度是無法成等比級數的,其次這些資訊之後降樓層的速度也會比較快,因此固然達到更高樓層是我們追求的目標,但能讓資訊更穩定且更長時間停留在高樓層,才是最重要的。
如果時間允許,在首次輸入資訊24小時之內輸入第二次也相當重要!因為在首次輸入資訊後,如果不在短期內再次輸入,這些資訊將會很快被視為不重要的資訊,而大量地被轉移到地下樓層儲存,成為無效的讀書內容。基本上超過24小時後,80%以上的資訊都會被轉移至地下樓層,但當你在24小時內再次輸入相同資訊時,這些資訊將會被貼上「較重要」的標籤,而能大大減少被轉移至地下樓層的速度與比例。因此,第二遍輸入的時機非常重要,而第三遍開始則可依距考試時間的長短,來妥善安排。
我們大腦除了儲存資訊的能力超強外,更強大的是它的運算能力,科學研究大腦的運算能力與速度,足以超過世界上任何一台超級電腦!只要給大腦足夠的資訊,它能為你做到的程度,將會遠遠超過你所能想像的地步。所以,放心的把讀書這件差事交給你的大腦吧!
大腦是我們的好朋友,也是最好的老師與員工,大腦可以教會許多我們以為自己不會也做不到的事情,人只能用意識控制自己5%的行為,但大腦卻控制了其他95%。因此,讀書時要做的只有一件事,就是把資訊機械式的輸入到大腦,剩下95%的工作就交給大腦去完成,它除了比想像的聰明外,還會是最棒的員工,24小時不眠不休地為你工作,即使你在睡覺休息,大腦依然在為你消化著你所輸入的資訊,並加以整合。
舉例來說,假設你今天讀到一題看不懂的數學題,想破頭也解不出來,隔天一覺起來,卻突然想通了,忽然會解了!然而你還是你,這段時間你並沒有做什麼特別的事,也沒有去請教任何人。會有這樣的改變,都是因為有一個很厲害的老師,在你睡覺時幫你解題,然後教會你。所以你要做的就是給大腦有時間消化,如果它還是解不出來,只有一個可能,就是你給它的材料不夠,沒有顏料畫不出美麗的圖畫,沒有鋼筋蓋不了大樓,因此你只要確實的做好那5%的工作,確實的把資訊輸入,美麗的圖畫、壯觀的大樓最終將會呈現在你眼前。
資訊儲存於大腦的位置,會隨著時間慢慢往低樓層轉移,也就是說能想起的部分會越來越少,也會越來越困難。所以讓資訊儲存在越高樓層,能夠被憶起的時間則會越長;相反的,大腦對資訊的理解程度,卻是隨時間越來越多、越來越強。所以當你遇到一題無法解的題目或是看不懂的內容時,無須急著立刻想找出解答或是看懂,你要做的僅僅是把它放在大腦裡至少90分鐘或更久,等下次再次解題或看相同內容的時候,成功解題或看懂的機率將會大大提升。重點是,你無須額外做任何事情,做的事越少,就越輕鬆,這就是于氏讀書法所追求倡導的。
大腦雖然是我們的好朋友、好老師、好員工,但必須要知道一件事:並不是你在控制它,相反的,是它控制了你人生一切的95%!你對它越好,它反饋給你的將不只千倍萬倍;而當你越是對它不好,指使強迫它做事,它就越會想讓你知道誰才是老大,越會跟你想要的目的背道而馳。換言之,我們的大腦很像一個一直處於青春期叛逆的少年,它任性、它叛逆,越高壓要它怎麼做,它越不照你的要求去做。這也就是為什麼,當我們很急著要記住某些事情時,卻往往記不住,很想要忘記一些事情時,卻反而忘不了。
所以,順從大腦的渴望,讓它感到舒服、舒適、安全,它自然會發揮最大的能力來幫助你。既然大腦不喜歡被指使,那就要學會如何跟大腦合作共事,當我們找出大腦想要及需要的是什麼,然後滿足它的渴望,甚至利用這些大腦的渴望來當作獎勵時,它就會非常心甘情願、非常努力的幫你讀書,完成你想達成的目標。
那麼,大腦的渴望是什麼呢?大腦首要最大的渴望就是「要你安全」,畢竟你安全它才安全,這是大腦與生俱來被設定好的使命。所以當你做一件事的時候,如果是輕鬆的、是快樂的,大腦就會很樂意配合你做這件事,就像我們在讀一本很精采的小說時,你的大腦會讓這些資訊放置在較高的樓層(活躍區),因為它知道當你提取回想這些記憶的時候,你是快樂輕鬆的,最重要的是,它會覺得你是安全的;相反的,如果當你做一件事,是痛苦的、是壓力很大的,那你的大腦會把這件事視作是危險的、不安全的,進而用各種方式讓你不要去做這件事,或減少去做這件事。也就是說,既使你用了那5%的權限強迫自己去讀書,大腦也會用95%的權限去阻止你順利完成這件事。這也就是為什麼,痛苦的學習往往是無效或低效的。
人類與生俱來在面對壓力的時候,會產生所謂的戰鬥或逃跑反應(Fight-or-.ight response),這是因為遠古時代的人常要面對一些野獸的攻擊,例如黑熊,當人們受到一隻黑熊攻擊時,便要選擇戰鬥還是逃跑。當然,如果是現代人遇到黑熊,肯定選擇逃跑為上。順便宣導一下,遇到黑熊時,裝死是無效的,千萬別嘗試。當然,現代人要遇到黑熊的機率,遠遠低於遠古時代。
雖然現代人遇到野獸的機率不高,但這種天性隨著遺傳,還是在我們基因中保留了下來,所以當我們在面對壓力的時候,會不由自主的產生相對應的一系列生理與心理反應,因此如果你將讀書視為一件有壓力的事情,那麼讀書的時候,便會不由自主地做抉擇「我要戰鬥還是要逃跑?」此時你的身體就會讓你處於適合戰鬥或逃跑的狀態,腎上腺素會分泌,交感神經會亢奮,大量的血液會流向四肢,以應付即將到來的戰鬥或逃跑。這也意味著此時大腦血流量會降低,因此大腦會儘可能減少運作來因應血流量降低的情況,也就是說,在這樣的狀態下大腦的理解力會下降,寫入長期記憶活躍區的程度也會減少,但不代表你記不住,只是此時大多的資訊會被儲存在低樓層甚至地下樓層(沉默區),因為當準備要戰鬥或逃跑時,輸入與理解新的資訊就會被視作是較不重要的事情,畢竟當你遇到黑熊時,A B C D跟加減乘除不會增加存活率。
這也就是為什麼,讀書的時候越給自己壓力,反而越會覺得解題很難,越覺得要記住很難。此外,戰鬥或逃跑反應會讓我們身體消耗更多的能量,這也就是為什麼當你很認真讀書的時候,會很容易疲勞。
總結就是,如果把讀書當成一件很有壓力的事情,大腦會為了讓你安全而啟動戰鬥或逃跑反應,正是因為這個反應機制,造就了不利於讀書的生理與心理狀態。至此,我們找到了讓讀書變困難的主因,就是「壓力」,而讀書的壓力最主要來源是記不住、念不完、看不懂。于氏讀書法就是要讓你記得住、念得完、看得懂!當你沒了這些壓力源時,讀書自然變得輕鬆沒壓力,大腦也才能發揮它最大的效能來幫助你讀書。因此,還是要重複強調,于氏讀書法最重要的圭臬就是「讀書要輕鬆」。
每個人其實都具備了過目不忘的能力,只是大多數的人不知道,所以一直都放錯重點在「想記住書本內容」這件事情上,也才造成了那麼多辛苦與無效的學習方法。
現在,你可以完全放心,放下心中那個執念:書本的內容是不需要去記住的。你要做的只是以最簡單的方式,將資訊輸入到大腦,讓大腦去儲存、讓大腦去理解,然後經由機械化動作,讓這些資訊提升到更高的樓層,讓你隨時可以取用。這,就是于氏讀書法。
Comments